自從科學園區駐進內湖後, 大直也有新的商機. 聽說三井在大直開了新餐廳, 於是帶著媽咪跟Joy去一探究竟.
我喜歡這樣低調的外觀. 沒有太多裝飾, 簡單大方.
餐廳的一邊是開放式廚房, 環繞著約20個吧台座位. 靠牆的一面還有三四張兩人小桌子.
另一邊則是食材賣場. 大多來自日本. 最靠內測的一面牆則是放著滿滿的酒, 有點像在日本百貨公司的清酒專櫃的氣氛.
這邊的內部裝潢有專利, 所以不許拍照, 所以只能拍吧臺跟食物
我們被安排在角落的座位, 感覺有點狹窄. 而且後來發現他們並沒有預留出菜的地方, 所以多次就從我們旁邊直接出菜給後面桌的客人. 這樣對吧台客人蠻失禮.
這裏使用的餐具據說也是特別講究. 我比較喜歡單色系的餐具, 像左手邊那個深色碟, 就蠻高雅的感覺.
漬白蘿蔔, 嫩薑片, 椎茸玉子燒
椎茸玉子燒? 蝦米? 這我不敢吃, 直接給了隔壁的媽咪
小豆苗: 清爽的開胃前菜
比目魚鰭邊(平目の縁側 ひらめのえんがわ): Q脆的口感, 吃的出新鮮, 但是味道有點淡. 不知道是上面的蘿蔔泥蔥末太搶味了? 還是現在的比目魚就是這樣的味道? 有點可惜
不過醋飯倒是溫的, 捏的力道也不會太緊, 還不錯.
隔壁Joy的. 她的這貫就做的不好. 飯粒已經掉落, 裡面的芥末放的也太多, 都跑出來
白魽(縞鯵 しまあじ): 很鮮美, 油脂也很多. 跟醋飯的平衡感不錯. 不會有只吃到魚或剩下飯的口感
象拔棒(なみがい): 這貫我就有話要說. 先是看到水箱裡有活的象拔棒才決定點. 結果入口時, 只感到滿嘴的檸檬味, 酸到不行, 完全沒有象拔的鮮甜. 這樣真是浪費了好食材. 而且再度感到芥末過多, 於是要求師傅少放些.
帆立貝(ほたてがい): 原本師傅建議做成手卷, 但是我自己自作聰明, 要求改成握壽司. 結果發現不夠甜. 做手卷的話, 會先用火烤過才用海苔包. 感覺會美味很多.
馬糞海膽(ばふんうに): 海膽好甜, 明礬味不太明顯, 是到尾聲才稍稍打了聲招呼
進入秋季, 當然要來份當季的秋刀魚(さんま): 只加了鹽稍微烤一下, 肥美的脂香就完全給帶出來. 還是當季魚貨才是最美味的
此時, 熱心的師傅突然給了我們一點小菜讓我們嘗嘗. 結果Joy一吃就知道是魚皮. 這是旗魚皮, 很難得吃的到. 煮的非常入味, 膠質很多, QQ的口感
微炙比目魚鰭邊(縁側の炙り えんがわのあぶり): 跟前面那貫一樣, 甜度不高
明蝦組合(車海老 くるまえび): 蝦頭跟尾巴部位保留, 身體則是做成握壽司. 這個明蝦相當甜, 肉質也非常有彈性, 不愧是現宰的.
蟹肉與蟹膏(蟹とかに味噌 カにとかにみそ): 蟹肉鮮甜, 蟹膏香濃, 幸福的滋味
烤喜知次(焼きキンキ): 跟MASA的份量比起來, 實在是小巫見大巫. 一人份只有1/4隻, 而且size很小. 幾乎吃不到幾口@@
北海道厚岸牡蠣(かき): 生蠔有著蠻濃郁的奶味, 很肥美
星鰻(穴子 あなご): 沒有像在"野壽司"那種入口即化的感覺, 而且塗了太厚的醬汁, 有點"台"
我還是喜歡加上鹽跟柚子的原味, 更加升級
最後嘴饞, 追加了一隻毛蟹(けがに), 三個人分食. 後來結帳發現這隻貴聳聳的毛蟹要價近2600
肉質結實甜美, 蟹黃也是充滿濃鬱香氣, 可惜蟹黃不夠多, 只能嘗到一點點不過癮.
甜點: 吃不出裡面是什麼餡, 只吃的出紅豆. 不太甜, 所以不膩口. 很好吃.


三井系列的餐廳一直是大多數人的最愛. 不過這次新店試賣, 卻遇到一些狀況 像是從吧臺客人面前出菜給其他桌客, 還有買單等了近15分鐘才將帳單送來. 其他硬體部分: 吧臺上的冰箱全是水蒸氣, 以及洗手間設在二樓包廂區, 這是個人覺得比較不妥的部份.
三井明水
台北市明水路604號
不過看起來應該還是MASA稍佔上風
MAGGIE有去逛一下食材賣場嗎
板主回覆: 明水三井跟MASA兩間的風格完全不同.
食材賣場有看了, 以調味料居多. 種類少了一點. 還有賣食器, 不過我看到時上面沒有價格. Asileasile下次可以進去參觀比較.
真是蠻可惜的!要不真想看看師承台北三井的誠壽司,該如何面對其宗師店的挑戰哩!哈哈~
不過裝潢頗有氣式喔!難怪只給拍食物不給拍裝潢!
板主回覆: 對啊 本來都不給拍. 我說要拍食物才准的@@
板主回覆: 歡迎Pingchen到訪.
板主回覆: 感謝R2到訪, 經驗分享.
可以了解你的感受, 因為類似的狀況我也曾經看到過好幾次. 雖然只是個旁觀者, 但是卻有感同身受的心情. 這就是日本人跟台灣人做事的態度差別. 日本人可以從裡到外做的非常徹底, 出自內心的為客人服務. 不管客人有沒有消費, 還是可以笑臉迎人. 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學習這種態度與真誠
板主回覆: 謝謝瘋鳥邀請. 可惜我太忙了, 無法前往. 再訪日本, 應是年底或明年初的事情.
台北應酬 Scene 就是如此欠創意,一有新店、大家拼命訂吃,一窩蜂後就淡了。三井可算是奇蹟呢。
黃老闆夫婦很會做生意,不過戰線已拉得太長,難以賦予每店新意,只好不斷複製原有模式。反正總有慕名客。
想當初我們家三個月吃四次我就覺得膩了
也是一兩年沒再去光顧
三井來來去去就是那幾樣東西變化不大
而東西正如版主說的像生產線做出來的
cp值是很高啦,但感覺不夠細膩
板主回覆: 歡迎啊噗的爹光臨.
Venus只吃過農安街的三井,
請問三井極壽司是農安街本店對面那家嗎?
板主回覆: 應該是的. 因為我也沒去過. 可以參考Felix的極壽司系列食記.
http://blog.yam.com/aegonfelix/article/10663778
除了吃怕千篇一律的「生產線」套餐,也因為狀況層出不窮(由服務、上菜到「小強」... 餐廳去多了就難免弱點紛現。Sigh...
板主回覆: 這是我第一次踏入三井. 小P說最好的食材應該還是在極壽司.
感覺上真的有點相生產線的作業方式. 我已經捨棄套餐使用單點了. 但食材方面並沒有將其特色呈現出來, 反而用太多醬汁, 檸檬汁, 芥末將原味蓋住. 實在是種糟蹋.